河南阳艾药业有限公司

HENAN YANGAIYAOYE MEDICINE CO., LTD.

全国咨询电话
13077377377
【理论研究】论中医气学背景下的新科学观
来源: | 作者:热灸膏 | 发布时间: 651天前 | 1506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我们复兴道路上,“跟跑”“领跑”之说,无形中还是以产生于西方近代的科学形态为标准。这一科学形态,其益于人类发展的优势和带来的重大缺陷,使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李约瑟提出的一个预言:虽然古代中国科学思想没能促进产生来自西方并持续发展到现在的科学范式,但却有可能为将来的新科学开辟途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发展模式的独特优势引领自身大踏步向前,凸显了来自非西方文明模式的价值观自信。只是,如果“复兴”不能开拓出类比于西方近代科学的功效、但又基于中华文化并能对生产力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新科学实证思维模式,很难谓之完全意义上的“复兴”(社会的物质根基层面仍是西式分科思维主导)。如何开拓,实现文明真正的跃迁?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是最突出的“实学”。把传统文化做到“实证”的层面,对人的身心健康直接起到促进和优化的作用,整体性地对待健康问题,真正让人延年益寿。至于背后与现代医学不同的内在机理和理念,则在大量“实证”“实验”的提供中才能得以进一步推进研究。中西医融合,首先应在尊重双方不同理论假说的基础上,争取在疗效上相互印证和改善。源于不同假说的理论,往往在“一法一术”中无法调和。这就带来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比如气学、气论,可否在更高层面与现代医学沟通、协调?中国的学者不仅提出了新的三层物质理论假说(《章文春:气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见2020年1月23日《中国中医药报》第3版),而且中外学者将携起手来,把这一假说从实证的基础上不断确立下来。


这一过程是符合上述论证逻辑的,即现代科学必须向前拓展、传统(医学)科技又须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决与当代社会的适应和协调。一方面,传统“国故”“国粹”需要借助于现代科技的手段做大做强。面对近现代强大实证的科技背景,任何即使是“优秀传统”的内容都要考虑在此基础上如何“表述”才能推陈出新。而面对最实证的经验,现代科学极易将其纳入自己体系来释读,如与其体系性知识不符,则往往走向“断然否定”的极端,全然不顾其可能带来的思想革命。这是科学及科学文化保守的一面。中医富有深刻的人文传统。人文德性与科技理性必会最终合一,以之建构的科学形态当然是人文化、道德化的科学技术,定能起到正向的积极效应。


将中医(华)气学纳入新科学的构建


“气学”是中华传统科技公认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对此研究要么是停留在思想家们的玄学思辨上,要么止于模糊不清、难以清晰表述的地步。如果在这一基础理论上不能创新,进而发掘和构建系统化、无矛盾的逻辑学说,且能与现代知识体系较好地融合起来,弘扬传统的基石就因不稳固而可能被架空。但我们可先拿“实”的东西出去。中医气学、中医气功疗法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和工具,它们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乃至“科学观”,同样是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们认识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现代医学尤其是西方医学并没有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深入探究并发展中医的理论。


中国学者建立了一套与现代科学接壤的广义“气学”体系(对中医气学亦作了修正和更新),满足了从世界观本体论高度(彻底的唯物论物质观)到基础理论(先为“混元气”之学说,后进一步发展为“三层物质理论”)假说,再到技术方法的系统化要求。新科学纲领内核构建起来了,更为重要的是,三十多年来克服重重不利因素,做了很多可重复的实验,取得了重要成果。尽管相对于现代科学体系大厦来讲,它还显得年轻、稚嫩、稀有,但在其理论指导下的突破性实验,足以产生强烈的震撼。这一“气学”理论体系,不限于“中医气学”,实质乃当代条件下对“中华气学”理论的重构。由于社会环境条件氛围的变化,此一学说的发展与验证受到极大制约。如果不能满腔热忱对待这一新生事物,我们有可能失去这一源于优秀传统文化而又最有可能占领生命科学前沿高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