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实学”的基础“气学”与“心学”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气之精微”即为“心”,另一方面,“心”“意”作为“气”发展的最高产物,就有了“灵”的主动性,可以指导低阶原始之“气”。无论是中医气学,还是广义的中华气学,均有此立论,无须赘述。形(精、质)以气为中介,以意、心、性为引领,对应于现代科学的物质、能量、信息三大概念。中华传统哲学对物质(形、气)与意识(微细灵动之气)关系的认知,是建立在物质一元论基础上的彻底唯物论,并非一些学者基于近代西哲之划分标准、把多数中华哲人看作所谓的“唯心”论。道家、佛家哲学确有拟“唯心”之说,但在中华独特科技的基础性理论上并非主体组成部分。如此而言,“心学”就有了以“实气”为特征的基石,并非虚无缥缈(亦不同于有形之物)。不过,传统精、气、神之学说,理论庞杂粗糙,同样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之。中国学者提出的、现在还处于完善中的“意元体”理论,富有逻辑自洽性,解释力强,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哲学、心理学乃至当代的意识科学、人工智能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为下一步对意识开展广泛的探究奠定了基石。 在中医气学等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当代中华气学理论的新建构(混元整体理论),揭示了笼罩在人类历史上、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超常智能”开发的可能性。与有史以来人类侧重开发基于局部智能及其外化功能不同的是,“超常智能”的发掘,真正掀开了人类的潜能世界,预示着人类文明突破的开端。所谓修心修性,不只是打好道德的根基,更重要的旨向是通过特定方法让意识潜能得以层层展现,服务于人类进化,使“全智全能”脱离其神学藩篱,还原于人自身。这一预言,汇聚于“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大同社会目标,特别值得向往和追寻。其手段不再是以向外无穷尽地索取资源和能源为代价,而是以人的超常意识可以调动的、取之不竭的“原始混元气”为中介,使之转化为能量和实体之物,实现人们梦寐以求的“有无相生”。时空整体信息理论——第三层物质假说所要探索的正是这一目标。 健康应包含身心两个方面,绝非一般的疾病之治愈或防治。在通往人类理想社会目标途中,政治解放、经济解放毋宁说是重要的条件,生命的解放——人的类本质的充分释放才是终极之旅。我们的生命状态在历史的长河中若一直徘徊在低阶循环,期望“真正的人的开端”的理想社会将很难实现。“霸道”主宰的当今世界,本质上并没有脱离动物世界残酷的丛林规则;惟私利是图极大制约着人类向前向上质的跃迁。应结合中华民族人文伦理道义重新加以诠释,使理想社会的目标清晰化,并与生命身心的需要糅合,给人以内在“受用”。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是“理想信念”的中国文化式解读。
河南阳艾药业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医圣祠街221号
电话:13077377377(周先生)
网址:http://www.yangaiyaoye.com